一个儿子获得“郁达夫文学奖”,一个儿子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她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
她是儿子成就梦想的引路人
她是儿子心中最美的妈妈
“小猪崽不可能一天就长成大肥猪”、“把写作当一门手艺,能混口饭吃,养活自己就行,不要有太大压力”……
——“虎妈”说
“恭喜儿子,多买点好吃的。”甫跃辉的书终于出版了,还获得5000元的稿费,妈妈又这样告诉儿子。
甫跃辉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先后获得2009年度《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第十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奖、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被业界称为“小郁达夫”。
大儿子小有名气了,稿约不断。“慢慢写,不图快,要写好,不要写烂。像我们在家做手艺一样,只有做得好了,别人才肯请你。你把别人的家具做烂了,谁还敢请你做工啊。”母亲时常在电话里叮嘱。
甫跃辉受到的关注多了,压力也随之而来,经常熬夜写作。“不要那么辛苦,不要老熬夜,不要把文章写空了。你就把写作当作一门手艺,能够挣钱混口饭吃,养活自己就行了,不要有太多压力。”母亲心疼儿子,给儿子解压。
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万如会只读到初中毕业,连儿子获得的郁达夫小说奖是什么都不知道,儿子要费力的解释半天。“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把写作当作一门手艺。”这就是母亲能够说出来的“大道理”。
母亲的开明 儿子的阶梯
农忙季节,她放下手中的农活,花钱带两个孩子去了朝思暮想的动物园。
美好的经历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大儿子的成名作《少年游》就在那时诞生了。
万如会所生活的汉村,是施甸县仁和镇五楼村的一个自然村,一个普通的村落,村里居住着83户330多人。世居在此的人们,多年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被获得过“郁达夫文学奖”的万如会大儿子称为“村庄中的村庄”。
万如会有两个儿子,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乖孩子。大儿子叫甫跃辉,生于1984年;二儿子叫甫跃成,比哥哥小一岁。
万如会提起两个儿子,一脸幸福,给记者介绍了不少趣事。甫跃辉读小学三年级时,7公里外的长官司引进了猴子、乌龟、梅花鹿、蛇等动物,长官司变成了动物园,是附近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兄弟俩一直想去动物园看看梅花鹿,但6月的汉村正值插秧的季节,见大人们忙碌于田间地头,兄弟俩只能把想法藏在心里。
最终,好奇心强的兄弟俩还是没忍住,就把想法偷偷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并没怪罪孩子添乱、费钱,很快抽空带兄弟俩去了朝思暮想的动物园。兄弟俩一到动物园,就兴奋地抬抬乌龟、看看梅花鹿、喂喂猴子,一直舍不得离开。这些趣事,成了兄弟俩最愉快的童年回忆。
记者不解,在农忙季节,为什么要花钱带两个孩子去看动物。“孩子有合理的需求,家长要尽量满足。”万如会认真地说,不然,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就不会告诉你了。
事实证明,母亲的决定是正确的。甫跃辉后来把这些美好的经历写成了优美的文字,成名作《少年游》就在那时诞生了。
“孩子刚会说话时就能听懂大人的话了,我从没骂过他们,更不会打他们。”万如会慢慢说到,家里的大小事都是我们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商量,谁说得在理听谁的。
记者感叹,这跟传统的教育理念“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截然不同。
平时,兄弟俩都爱学习、喜欢读书,学习时间长了,万如会就会拉着儿子一块打扑克。“打扑克能放松,我们一家人都能参与,能多说说话聊聊天,增加交流的机会。”此刻,记者慢慢地看出了普通母亲的“心机”。
甫跃辉读初中时,要在学校住宿,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为了能增加与儿子的交流机会,家里安装了村里的第一部电话。儿子在学校有新鲜事,可以随时跟家里分享,碰到困难也可以及时跟家里沟通。
上学归来,两个儿子最喜欢的也是与母亲聊天。虽然现在路途遥远,这种习惯仍然没有改变。兄弟俩每周都会按时打电话给母亲,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万如会如今也会在甫跃辉的书中寻找一家人快乐的痕迹,试着通过看书与儿子交流。
只有初中文化的母亲,大部分时间看不懂儿子写的是什么,打电话时还得向儿子请教。“跃辉小的时候最喜欢听我们给他讲故事,现在他长大了,有文化了,写出来的东西我们很多都看不懂,轮到他教我们了。”万如会直白的话语中带着骄傲。
采访中,甫跃辉从上海打电话给母亲报喜,他获得了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马上去南京大学领奖。电话这头,母亲开心地说:“恭喜恭喜。”
母亲一笑,眼角的皱纹又折叠了起来。
母亲的叮嘱 儿子的手艺
“儿子你才工作一年,还年轻,好事多磨,那么多有名的作家都是经历了很多苦难才熬出来的。”
《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郁达夫小说奖等荣誉接踵而来,大儿子被业界称为“小郁达夫”。
“穷。”是万如会刚嫁过来时对甫家的评价,家用电器一样没有,连手电筒都没有。万如会的丈夫甫体山,在村里是位“能人”,盖房、装修、雕刻样样在行。为了儿子,万如会也跟着丈夫起早贪黑地做活,慢慢地也学会了打毛边、描画。由于手艺好、人实在,附近村里的装修活差不多都是他们夫妻做的。
在母亲的影响下,兄弟俩很争气,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很优秀。但也有下滑的时候,甫跃辉就读高中时,成绩下降的就特别厉害,英语成绩甚至降到40多分。
万如会没有为此而着急,也没数落儿子不努力。“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要踏虚了。”母亲往往这样安慰儿子,“小猪崽是一天一天喂猪草、喂饲料长大的,不可能一天就长成大肥猪。”
母亲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甫跃辉也没辜负母亲的信任,凭着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最终考上了复旦大学。大学毕业时,甫跃辉被保送攻读首届复旦大学文学写作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师从著名作家王安忆。甫跃成则放弃保送的硕博连读名额,北大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甫跃辉为他的第一本书付出了很大心血,出版过程一波三折,常常打电话给母亲诉苦。“你才工作一年,还年轻,好事多磨,那么多有名的作家都是经历了很多苦难才熬出来的。”万如会耐心地开导儿子。
母亲的呵护 儿子的港湾
“不能让家里人去住旅馆,那算啥,没有家的感觉了。”
兄弟俩每次休假回家,不论跟同学玩到多晚,都要回家住。
“不论多晚都要等家里人到齐了才开饭。”万如会说,这才像一个家。儿子上学回来晚了,父母在家等着;父亲出去做活回来晚了,母亲领着儿子在家等着。直到现在,兄弟俩每次休假回家,不论跟同学玩到多晚,都要回家里来住。
老大甫跃辉最喜欢吃母亲炒的韭菜煎鸡蛋。工作后,离家远了,常常怀念母亲做的这道菜。无奈又不会做,就给母亲打电话,边炒菜边请教母亲工序流程,母亲乐呵呵地遥控指挥。
两个儿子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宿舍其他同学的家长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情况。可万如会却异常淡定,没给儿子主动打过一次电话。“他们找工作,我们农村人也帮不上忙,不给儿子压力、添乱就行了”。
后来,儿子打来电话说有十几家单位要跟他签合同,问母亲去哪个单位更好。“哪个给钱多去哪个。”母亲显得很“世俗”。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在外面呆久了,母亲担心儿子忘了家乡、忘了本。家里的田地在2006年就租出去了,万如会把家附近的两分菜地留了下来,等儿子回来可以锄锄地、种种菜,体验体验劳动。“贾平凹那么有名的大作家,还在老家挑粪,种菜呢!”万如会也变得深刻起来。
现在,虽然一家人离得远了,但仍会通力合作。
甫跃辉在外面出差的时候,碰到有好看的雕刻图案,就用手机拍下来,传给弟弟。弟弟打印好,邮寄给母亲,母亲经常按照上面的图案,在材料上画好,拿给父亲雕刻。
兄弟俩打算以后把父母接到城里去享享清福,可母亲习惯了家里的一草一木,习惯了邻里的家长里短,看惯了山上的朵朵白云。
除了不想去城市生活外,万如会修建房子还有自己的小算盘。
去年,二儿子甫跃成结婚了。如果大儿子再结婚生子,以后回来家里就不够住了。“不能让家里人去住旅馆,那算啥,没有家的感觉了。” 万如会认为。
为了儿子回来有个看书、写作的好环境,在新建的房子二楼,万如会请人给大儿子专门设计了书房。按照屋里墙画的布局,又在三楼设计了六角形凉亭。凉亭的周围放满水,水里种上水草、养上鱼,从楼梯口到凉亭搭上浮桥,如果儿子看书累了,就可以到凉亭喝喝茶、看看风景。
“这个凉亭还没给儿子说,过年回来时要给他们一个惊喜。”万如会笑得更灿烂了,眼角又布满幸福的褶子。
记者追问为什么要辛苦的供两个儿子读大学时,万如会就给了简单的5个字“混得好一点”。
现在,她跟儿子隔着万水千山,时常惦记着儿子的点点滴滴。吃的好吗、身体怎么样、租房的地方是否舒服?甚至担心上海的房价是否又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