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旅游>>人文历史>>正文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古镇姚关
2017-12-28 16:02     (点击数)


 


 

地处保山市施甸县以南的千年古镇姚关,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南来北往人们的主要驿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往来南亚、东南亚的商旅、马帮、行人大多选择在气候相对凉爽的姚关住宿,然后通过古道前往下一站,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姚关古镇,同时奠定了姚关古镇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地位。姚关历来地少人稠,赶马“走夷方”、“到英国地”谋生也是当地青年必须学会的求生本领。

从秦汉时期设置郡县开始,就有一条从保山—诸葛营—辛街—杨柳坝—关锁岭—小保场—施甸—姚关—链子桥—永德—镇康—缅甸—泰国的贸易往来之路,经过汉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彝族等诸多村寨,依靠马帮的运输,人流、物流、信息流从未停息。


 


 

公元十六世纪的明代万历年间姚关的会馆相继建造,有江西会馆、四川会馆、鹤云会馆、湖广会馆,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来来往往催生了马帮的兴旺。民国时期姚关当地著名的马锅头有:程孝、李光高、李茂春、程大典、李本奎等。开马店的商人有:段永真、吴开达、谢天明等。规模最大的马锅头当属王嗣赠,其创办的“裕缅号”商号一度有:昆明商号、下关商号、保山商号、姚关商号、瓦城商号、仰光商号等,把保山和姚关一带土特产运到南洋,又把南洋的西方洋货运回保山,同时也经营货币兑换。马匹数量即便是最艰难的抗战时期仍然有七合大铃的规模,一合大铃为五匹马。

马帮运出的商品有:永昌绸、南红玛瑙、干兰片、粉丝、洱海干鱼、乳扇、青布、蓝布、红糖、寿木大板、干辣椒、水烟丝、姚关火腿、姚关草纸、坛罐、竹叶帽等等。运回的商品有:洋布、烟土、留声机、牛头牌钢锄、煤油、洋盆、洋纱、洋碗等。其中食盐作为特殊商品即有运输出去,亦有运回来。运出去的是马台盐,因为出产在马台江以外地区。运回的是象脚盐,象脚盐一个重8-9市斤,十二个为一驮。

交易方式一般是白银、铜钱、卢比等,也有一物换物的情况,比如姚关的坛罐运到临沧,当地民众就用玉米装满罐子,玉米就是付给马帮购买罐子的费用,马帮则驮回粮食。


 


姚关一带的马帮用具做工细致,用料也是上乘。比如马帮头骡“花龙”用的是白犀牛毛,眉心有照妖镜,钢铁大铃,黄铜抄子,栗木鞍架,茨通木或核桃木鞍板,甜荞壳填充的糠包,羊毛毡子填充的盖替,黄牛架皮。

马帮采用的马也是选用施甸西山马,放养马匹的生计称为:放火塘。西山海拔较高,海拔高的马匹体格健壮四肢较粗,能负重远行,如果是热带河谷的马匹则耐力较差,不宜选用。

马匹出行在街道时马夫在前敲锣为的是提醒前方行人小孩注意安全,若是在山间行走则是为了吓走野兽。紧跟马夫的第一匹马称为:头骡,头骡装饰华丽,佩戴花龙,抄子等。驮子上有三角形布旗标注商号名称。第二匹称为:追骡。第三匹一般是马锅头的骑骡,骑骡不用驮子,用骑鞍,很多骑鞍都镶嵌象牙。马帮都配有兽药以备不时之需,同样有武器自卫,防止土匪抢劫,机枪和中山步枪是姚关马帮常见的武器。镇康和果敢旧时土匪众多,黄大龙住老街,李泰兴住镇康,都是名声巍巍的大土匪,但见到姚关马帮都给方便。


 


 

姚关马帮一天行程为六十里,一匹马能驮150-200斤货物。从姚关到小勐统要三天,到德党要四天,到英属果敢需要七至八天,十二天可到腊戌,十四天可到班海。

解放前姚关马帮除了经营跨国买卖之外,还到缅甸运输枕木,帮助建设班海到腊戌的铁路,在抗战时更是成立军民合作站运输粮草弹药等。解放后更参加粮食援藏的运输,还有运粮到沧源支援佤族同胞。

在1950年前的漫长岁月里姚关是施甸南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马帮的兴盛。古代施甸俗语有:好大一个施甸坝,不及姚关一小叉。这阐述的就是姚关经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综上资料,感谢姚关街八十五岁的马锅头吴学越老人和王广信老先生的亲口讲述。)

    
上一条:段家大院
下一条:阿爹的手
关闭窗口
QQ空间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