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旅游>>人文历史>>正文
还原那个神迷的“契丹王朝”
2015-03-26 10:04     (点击数)

蒋开磊     

金簇一箭,二百年基业。辽太祖建立的契丹王朝建国209年,在现有的历史记述中既神迷又新奇,快读《辽史》,带你还原一个神迷的“契丹王朝”。     

一个传说牵系一个久远的民族

契丹,源于古老的东胡族系,是宇文鲜卑部的别支,是中国北方草原上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之一。公元4世纪时期,北方草原诸多的游牧民族部落间相互并吞、相互倾轧。公元345年,曾经称雄于草原东部的宇文鲜卑部,因遭到近邻慕容部的袭击而灭亡,其余众“逃匿”于松漠地区,亦即青牛白马创世传说中的潢河与老哈河交汇的两河流域,契丹就是这些宇文鲜卑部的余众群体,因其游走于古代“松漠”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隐避地带而逐渐繁衍发展起来。      

公元5世纪中叶,契丹松散的游牧部落渐渐形成,其因贸易与交往的需要而始与中原王朝北魏“通贡”。6世纪中期,契丹部落再次遭到了北齐政权的打击,继而又遭受北方突厥汗国的清洗,由此部落部众一分为三,分别依附于突厥、隋朝和高丽(今朝鲜)政权。公元7世纪,依附于中原王朝的契丹人在唐朝的支持和默许下,原三分而走的部众再次向松漠间聚集,并于8世纪与唐朝确立了羁属关系,成为了既依附于唐朝,又游离于唐朝、突厥与回鹘汗国之间的地区部落,其部族联盟长受唐朝分封,官衔正是“松漠都督”,相当于地方节度使。      

因为共同的族源,契丹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艰辛、磨难,甚至几近灭绝,而后又多次涅磐重生,创造辉煌。这个习惯以“鹰族”自诩、“镔铁”自称的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展示的是其在危境中的机敏和逆境中的坚强,其民族的性格与族群的认同其实是无可替代的,而源头正是那个传诵了千年的青牛白马的传说。      

《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然而,以“青牛白马神话”作为精神依归的契丹人,其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青牛”和“白马”却有不同历史铬印地表述。      

契丹人关于“青牛白马”真人的记载最早追溯到“奇首可汗”。《辽史·营卫志》截: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     

此时的契丹八部,其实是历史上4世纪的族群认同,即北魏、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契丹族人。北魏之际,契丹析出古八部,即《魏书·契丹传》中所记的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费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契部、黎部、吐六于部。其各部族属共通、互不相统,与中原王朝间“各以名马皮货入献”。      

公元6世纪,契丹为北齐所破后,一部分被掠居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一部分隐居于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北)境,更多余部北遁投奔北方突厥,后再为突厥所逼,其中又有“万家”投住高丽(约在今辽宁省法库县、康平县)境。6世纪末(隋开皇年间),此三部分契丹人皆臣附于隋朝,隋听其返回故地,依托老哈河而居,分布在西起今老哈河流域,东到努鲁儿虎山地区。      

聚笼后的契丹遗民再次按照契丹人的精神信念析分出八部,即大贺氏联盟族长时期的新八部。《契丹国志》载:(唐)初契丹有八,族之大者曰大贺氏。后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人为王,建旗鼓,以统八部。此时的八部分别为达稽部、绝便部、独活部、芬问部、突便部、芮奚部、坠斤部、伏部。唐朝时期契丹世选联盟长均由大贺氏贵族中选举,并受唐朝“松漠都督”的各号册封,唐贞观二年(628),大贺氏联盟长摩会向唐朝贡,接受唐朝颁赐的旗鼓;二十二年,唐在契丹设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联盟长窟哥为松漠都督。公元696,大贺氏联盟长李尽忠(唐赐名)起兵反唐,败死。此后,契丹再次依附于北方突厥,又被突厥排挤和清洗,并有万人东迁依附高丽。公元720年,唐玄宗另封大贺氏联盟长旗下的八部以外的幽州地区部族长可突于为经略副使,联盟长邵固被可突于所杀,契丹大贺氏联盟彻底解体。      

大贺氏联盟解体后,契丹部族离散,部落“中衰”。公元735年,部落贵族涅里执掌兵权击败突厥,重建契丹联盟,并从遥辇氏中推举迪辇俎为联盟长,称“阻午可汗”。公元745年,唐王朝再次册封契丹联盟长为“松漠都督”。此时的契丹八部已演变为:迭剌部、乙室部、品部、褚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捏剌部、突举部。联盟长由遥辇氏世选“柴册仪”选出。      

青牛白马的传说在契丹人中间是口口相传、代代相诵的,其发端于契丹原始社会末期,传说把八个部落的族属起源归于同一个祖先,即“神人”与“天女”组成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也即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有了记忆,有了文明,从蛮荒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开始,契丹人的族群认同就以“青牛白马”神话的方式流传了下来,直至今日,更为当代人所庆幸的是,此神话传说已成功登录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圣主创建了一个不朽的帝国

当公元90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通过契丹“柴册仪”由军事长官“夷离堇”取代遥辇氏和平登鼎联盟长“可汗”大位之后,又经过了10年先后三次平定迭剌部内部的“诸弟之叛”,最终巩固并确立了世袭帝制,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辽”国,建元神册,受封为“天皇帝”。     

神册三年(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驱马率众驰骋于蒙古高原与京津平原相衔的“松漠林地”间,飞箭定都潢河以北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王朝的百年基业由此而奠定。《辽史·地理志》载:“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上京临潢府的建筑,分南北相接的两城。北城为皇城,呈六边形,周长 6公里 ,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是契丹帝王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又称为北大王府。南城为汉城,为正方形,周长近 6公里 ,是汉族及其他民族居住之地,又称为南大王府。汉城南门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的驻地。临潢府南北两城的分置也为后来契丹王朝按“南院大王府”治汉地和“北院大王府”治契丹的“一国两制”的分属管理奠定了基础。      

公元920年,阿保机令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吕不仿造汉字偏旁制成契丹大字,之后又命皇亲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造字法制成契丹小字,并由此而奠定了公元十至十三世纪辉煌北方草原209年契丹辽朝霸业。      

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形成是契丹人再次强大直至辉煌的开始。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契丹部落摆脱了回鹘汗国的侵扰,同时又利用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机会扩张了势力。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契丹内部已经从单纯的游牧业过渡到发展城镇、农牧业阶段,特别利用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冶炼业,修建城池,发展生产,从而使习惯了游牧生活的契丹人“兴板筑、置城邑,喜稼穑、善畜牧、会农耕、始制铁”,最终是“国以殷富”,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      

公元901年,出身于遥辇氏世里(亦译“耶律”)家族的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军事武装首领“夷离堇”,其用强大的氏族做后盾,带领契丹士兵四处征战,先后征服了周围的奚、室韦、于厥等族,并直接带兵攻伐燕代(今京津地区)九郡,东伐女真(今东三省),契丹部族士兵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在生死残酷的战争中掠夺了财富,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实战中巩固了耶律阿保机的武装斗争实权。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的阿保机,利用手中的军权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支近卫亲军,这支亲军为他后来登鼎大位,累平“诸弟之叛”,并最终建立了世袭帝制王朝奠定了堡垒基础。      

公元906年,契丹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病逝。军事长官阿保机不失时机地做通了宰相伯父耶律释鲁和亲妹“萨满教”神速姑的工作,借时借势由耶律释鲁提议,按照契丹习俗以“柴册仪”的方式和平地接过了“可汗”汗位。      

史载:公元907年春,命有司设坛集会,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尊号“天皇帝”,后述律平曰“地皇后”。      

在随后的九年间,每隔3年到“柴册仪”换届之时,阿保机耶律家族的各皇弟总会拉拢各色人等发动叛乱。然而每一次叛乱都因为耶律阿保机和述律皇后的机敏及近卫亲军的誓死护驾而得以平叛,并使假以“柴册仪”的帝位转危为安。通过九年三次的平息“诸弟之叛”,耶律阿保机最终稳定了政局,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于公元916年建元神册,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其妻述律氏称“应天大明地皇后”,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称“人皇王”,确立了皇权世袭的国家体制,建号为“辽”。由此,契丹三年一选的世选“柴册仪”部落联盟选举制度因世袭帝制国家的建立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10世纪,唐朝衰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动乱年代。      

与此相反,北方草原上新兴起来的契丹辽国,经过连年的对外征战,俘获了大量的外族奴隶,并在汉人官员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国家模式建立了契丹辽朝。      

辽太祖建立了帝制世袭国家后,继续向南深入汉地掠夺,并持续向西北和东北开展了大规模征伐。      

向西,契丹军征讨了原属突厥和回鹘统治下的各游牧部落,包括后来持续强大起来的蒙古部落,拓展了疆域,延伸了势力范围。      

向东,辽太祖持续出兵扶余(今吉林),进围渤海国(今黑龙江),渤海国王出降,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纳入了辽国版图。辽太祖灭渤海国后,在今东北地区建立了东丹国,封长子亦即早前议土封的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      

公元926年,辽太祖阿保机在东征吉林回军途中病死。辽太祖死后,次子耶律德光得到了述律皇后的宠信和支持,被立为皇帝,是为太宗。东丹王耶律倍因遭猜忌和排斥,逃奔后唐,郁郁而终。      

向南,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继续领兵南下。当时,后唐河东节度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奉献给契丹。契丹王朝的版图由此涵盖了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其属地囊括西北汉地的大部分区域。      

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子重贵继位,不再向契丹称臣。公元947年,辽太宗发兵攻晋,兵抵河北开封,后晋灭亡,辽太宗改元“大同”,改国号为契丹 “大辽国”。      

公元947年,辽太宗虽进兵汉地但并未在汉地建立统治,而是按照奴隶制国家的传统,把后晋的宫女、工匠连同后晋宫庭中的财宝一同掠走,运回上京临潢府。因辽兵灭晋过程中,四处掳掠人口财物,并戏称之为“打草谷”,他们的抢掳和掠夺行为引发了各地人民的纷纷反抗。率军征战的辽太宗感叹说:“不知中原人难治如此!”。——这年冬天,向南征战的辽太宗在中原军民武装的反复反抗下,厌战心切,率军北返,并在行军途中病死栾城(今河北栾城)。      

通过持续数年的征战,契丹王朝在公元11世纪建立了“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朝阳市)、南京幽州府(后改名析津府即今北京市)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分属“北院大王府”管理,是著名的草原城市。辽上京的布局,采用契丹人与汉人分居的形式。其皇城虽然仿效中原都城,但不对称,内城中还有大片空地,专门用来搭架毡帐,以适应游牧生活方式。其余三京均建于汉地,分属“南院大王府”,按汉制管理。辽五京的建立,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辽上京是北方游牧民族首次在草原地区营建的都城。其中辽南京和西京的开拓是契丹人对后世“一国两制”制度最伟大贡献。      

公元947年,辽太宗病死,随军征战的辽贵族耶律安抟等因畏惧述律后的“君死臣随葬”懿旨,在回军途中串通众臣拥立此时也在军中的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世宗)即皇帝位。与此同时,留守上都的述律后在上京临潢府也另立辽太祖三子耶律李胡为帝。辽世宗率兵返上京并与述律后隔河对峙,因出征精兵都在南征的队伍中,述律后和耶律李胡被迫降服,耶律阮得以顺利即位。四年之后,辽世宗在领兵南下攻打后周途中被随军亲信耶律察割所杀。此时亦在军中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子耶律述律率兵讨杀耶律察割,顺利继皇帝位,史称穆宗。      

穆宗是一个好酒、嗜睡并使性子烂杀无辜的“酒疯子”,人称“醉皇帝”或“睡皇帝”。“醉皇”穆宗在位十九年,而《辽史》记载仅4页,史家研究后得出结论,他登帝后的十数年间始终处于“非清醒”的状态:醒了喝酒,酒后发疯,疯够了睡觉。虽然他也幸运地镇压了四次贵族的叛乱,但最终还是死在了贴身近侍的惊恐叛杀中。公元969年,穆宗在一次出猎中又喝多了,醉酒后的穆宗再次扬言要杀掉侍者然后昏睡过去。这一夜,早已吓破了胆的侍者小哥等人在穆宗熟睡之时提前了结了“醉皇”的命运。      

辽穆宗好酒却不近女色,穆宗无后,他死后众臣拥立世宗之子耶律贤即位,是为景宗,从此辽 王朝的 君主一系再次转到阿保机长子东丹王耶律倍一支,并直至契丹辽朝灭亡。      

景宗即位后,建立嫡长继承制度,这是契丹社会封建化的标志。他重用汉官,革除弊制,辽国出现中兴,期间,辽室重用汉人韩匡嗣、韩德让父子,公元979年,中原北宋王朝领兵北上,韩德让留守燕京并领兵击败宋军,以功升为“南院大王”,权势日盛。公元982年,景宗病逝,年仅12岁的景宗之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圣宗,主尚年幼,萧皇太后摄政,更加宠信韩德让,并赐名耶律隆运。此时北宋王朝权臣谗言韩德让与萧皇在后的绯闻,欺 凌辽之 君主幼弱,盲目率兵北伐。公元986年,萧皇太后领辽圣宗亲临燕京督战,宋军大败,一直被打到河北河间,最后退至河南濮阳(古称澶州),公元991年,溃败的宋军转攻为守,被迫与契丹辽国订立了旨在休兵的“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迎来100多年的南北划界、和平共存时期。      

一组姓氏贯穿于一个皇朝的始终

辽代契丹人只有耶律和萧两个姓氏,耶律姓氏出自西剌木伦河,亦即青牛白马传说中的“神人”男子的姓氏,即皇姓。萧氏源头出自老哈河,亦即“天女”的姓氏,即后族。      

《契丹国志?族姓原始》载:“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事实上,在青牛白马传说中最早以契丹始祖奇首可汗与驾青牛车的“天女”相遇为配偶而生八子的地方,也就是今之西哈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交汇处,较早时代的部落间,通常互通婚姻,姓氏以部落居住地呼之。     

《辽史?太祖?上》载:耶律阿保机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史?国语解》又说:“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两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      

这些记述是后用汉文给出的记载,其准确地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当阿保机变家为国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以所居之地名“世里”著姓,这就是耶律氏的由来。      

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契丹人的耶律姓事实上就是与今之西哈木伦河有关。《新唐书》:“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北魏时期,部酋被幽州刺史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河之北,自号契丹。”所谓潢水,即指今西剌木伦河。“西剌木伦”是蒙古语系的音译,“西剌”意为黄色,“木伦”亦译做“沐涟”,意为河。西剌木伦即黄河之意。为了与中原的黄河相区别,史家多译做潢河、潢水。经契丹文字专家们研究证明,契丹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故“西剌木伦”应来源于契丹语。“西剌”亦译作“西喇”、“昔剌”、“失剌”、“佚剌”。“西剌”、“佚剌”的音转。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身于遥辇八部之外的别部——迭剌部世里氏族。“迭剌”、“世里”应为“西剌”的汉字异译。世里氏、迭剌部即“潢河氏族”、“潢河部”之意,其氏族和部落皆因西剌木伦河而得名。      

阿保机建国后,其重用汉人,并明确以“耶律”作为皇族姓氏的汉文记述。由于这个姓氏是皇族贵姓,所以原来的大贺氏、遥辇氏两显贵家族皆附此姓之中,故称“三耶律”,因而耶律就变成了“国姓”。《辽史?营卫志》:“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并前八部为二十部。三耶律:一曰大贺氏,二曰遥辇氏,三曰世里氏,即皇族也。”      

关于萧姓,辽史的记述最早集中在述律皇后兄长的儿子子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      

《辽史?后妃传》又说:“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皇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辽史?外戚表》载:“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拔里,曰乙室己。至辽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鹘糯思之后,赐姓名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己、述律三族皆为萧姓。      

萧氏姓氏的由来,应与耶律氏自称是黄帝之裔有关。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之后,始终以周朝和汉帝自封,并把汉高祖刘邦开基创业视为偶像,因此其就把“以乙室、拔里等部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契丹人从神话传说中的时代开始,就始终坚持着一条“族内不婚、异族通婚”制度。自辽国建立,并把“耶律”与“萧”作为二元姓氏的划分界定之后,辽朝的婚姻形式就只有在皇族“耶律”与后族“萧”的“两个单元格”之间进行,其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纷乱交错,形成了契丹帝国特殊的“二元姓氏”文化。      

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当契丹王朝被女真族的金国所取代之后,金国的女真族对契丹皇族实施了残酷的镇压和无情统治,金朝皇帝曾多次下令,改耶律为“移剌”(迭剌),即女真语“马前卒”、“牵马的奴隶”之意;改萧为“石抹”,即女真语“奴婢”之意,以姓贱辱之——这一被迫地污辱性改姓成为契丹人后世永远无法抹灭的伤与痛,也是契丹人从此走向衰落并最终消亡在史乘中、融入到其它各民族中的开始。以至于,后来的《元史》中有这样的两段记述:      

《元史?石抹也先传》载:“其(也先)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禄,率部落远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则以报,及旦,沐浴拜日而卒。”      

《元述律杰事迹考》载:杰之曾祖石抹世从太祖(成吉思汗征战有功,授蜀之万户,子孙世袭,杰袭职后,耻以“石抹”为姓,抗言于朝,得复述律(萧)之姓。      

史载,述律杰是在元朝末年(元顺帝)时奉帝命两次入滇,协助朝廷安边平叛。      

一种信仰使一个民族永远“神迷”

契丹族早期信仰是自然崇拜和萨满教。     

所谓萨满教,是由萨满巫师扮演人神共通之互换角色的原始宗教。其特点为巫师可直接与超自然相通,以不同寻常的精神状态成神说神话、行占卜,成人说人话、传口讯。巫师既能通天又能通人,有咒术、占卜、祭司、巫医的功能,其源起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      

在契丹社会的早期除青牛白马的创世传说以外,还流传着野猪神、骷髅头、牧羊仙等神话:      

《契丹国志》载,奇首(可汗)之后,又有三主,号曰“遒呵”,其手持骷髅,住在穹庐中,平时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青牛白马祭祀之,其才变回人形,出来主持国事。后因国人好奇窃视之而消失。另又有一主,叫“呙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间,有事则出,事毕则又隐于穹庐中,后因其妻窃其猪皮而消失。再有一主,号“昼时昏呵”,每天只养羊二十,日吃十九,留着一头,第二天又有二十头。此三人都人治国之能,是国之横梁。      

这些传说或者神话,事实上正是契丹人早期社会对天地、人神以及灵魂、守猎、畜牧等的基本思考。      

关于天地。在契丹人的信仰中天神与地祉是占据最高地位的两个神,亦即青牛白马创世传说中的白马神人和青牛妪,一个来自天河之上,一个发自“平地松林”。每当国家有征战、结盟、祀祖等大事,必杀青牛白马,祭拜天地。史料上就曾记载,贵为“地皇后”的述律,其不跪拜父母,却始终坚持跪拜天地,由此可见契丹人对天神地祉的尊重。      

关于日月,契丹人向往光明而以“日”为贵。早在契丹兴起之初,他们就有“贵日”习俗,文献记载说他们“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凡国家重大事务人物聚集“皆以东向为尊”。他们每个月的第一天东方发白时都会面向东方即将升起的太阳行“拜日礼”。凡遇重大事务人们相聚的时候,座次的方位也是以东方为尊。契丹人生育和死亡送葬都会向东叩拜,行“拜日礼”。契丹人的帐棚、房屋、所有地面上的可居建筑,门向开朝东方,体现了东向朝阳的“贵日崇拜。      

关于礼仪,契丹人一生的礼仪较多。除之前介绍的“三年一选”的世选“柴册仪”外,契丹人从生到死都有许多礼仪。      

诞生仪礼。拜日祈福是契丹人迎接新生命到来而进行的最重要的仪式,它既包含有对自然神的崇拜和祈求,更包含着对新生命的礼赞。宋人王易在《重编燕北录》记述:契丹妇人产时,亦望日三拜、八拜,后入帐等候。以手帕子抹却契丹医人眼,抱妇人胸,卧甘草苗。若生儿时,其夫面涂蓬子胭脂,产母亦服酥调杏;或生女时,面涂炭墨,产母亦服黑豆汤。      

契丹妇女是望着太阳行“三拜”、“八拜”之礼,而后才进入毡帐生育,这种先礼拜后生育的序位排列,实际上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们内心世界里固有的对人和神两者地位的评价差异。这种礼仪体现了契丹民族对血脉传承、民族延续这样的大事所重视的程度。即使是对皇后而言,也不例外。      

史载皇后生育,要用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如“以契丹翰林院使”蒙着双眼,从后面“抱皇后胸”;又用了身份不一般的“ 燕京高 夫人”来接生。显然,这位 高 夫人是居住在燕京的一位懂得接生知识的妇女,她们谓之“稳婆”。“稳婆”显然就是我们俗称的产婆。对一般契丹妇女而言,助产用什么地位的人似乎不重要,但一定是要具有妇产知识的“医人”。这个“医人”也需用帕子蒙着双眼,方能从产妇身子后面“抱胸”以帮助生育。      

还可以想见,通过这样的仪式,也表达了人们祈求新生儿在日神的护佑下,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寓意。通过对日神的礼拜,使得生育过程由一种动物本能状态提升到一个具有神圣和崇高含义的境界,这正是拜日礼在契丹诞生仪中的意义所在。      

关于丧葬。契丹族的原始葬俗是先天葬,后火化。史载,契丹人子孙死,父母晨夕哭之。父母死,子孙不哭。父母死而悲哭者,认为不会长大。对待死人,契丹人其尸置于树上,三年後才收其骨而焚之。按照他们的习惯,父母死不仅不“悲哭”,而且酌酒高唱祭歌: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      

契丹人虽然“死不墓”,但把火化后的遗骨集中埋葬于黑山即木叶山(在今内蒙巴林右旗境内)。《辽史·礼志》载: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黑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契丹人始终保存着拜黑山礼即“祀木叶山之仪”,人们面向此山祭拜祖先亡灵。      

契丹人“死不墓”的习俗,在辽朝建立前后逐渐被破除。原因是辽朝统治燕云地区以后,接纳了汉人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仿汉人造坟墓,并多造夫妻合葬墓,此后,契丹人厚葬之风一直很盛行。其与汉人葬式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金银饰随葬和死者戴金属面具。契丹人认为死后的亡灵会继续到另一个世界存活,其腐烂的面容会影响亡灵进入神界的形象,应用面具而美化之,使其保持不老容颜。我等不知,如今的面膜或美容是否起源于此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一个昏君覆灭了一个不灭的王朝      

公元十世纪,辽之西境蒙古高原上一直臣属于辽帝国的鞑靼部族,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强有力的部落联盟,辽圣宗出兵镇压北方诸部,并对鞑靼人分而治之。期间,辽圣宗向西征服了甘州回鹘、向东征服了高丽王国,辽朝在向四周扩张势力的同时,对内却削弱了奴隶制措施,大多被俘掠来的奴隶取得了平民地位,封建制的皇权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辽朝的疆域和统治达到了空前的全盛时期。以契丹治契丹、以汉法治汉人,“五京”统而归一、分而治之正是从这个时期全面确立。      

公元1031年,圣宗病逝,子耶律宗真,是为兴宗。公元1055年,兴宗死。子耶律洪基即位,是为道宗。道宗是辽史上继穆宗之后又一个无为无能之辈。他亲信奸妄、胆小怕事,却偏偏在位统治时间最长。辽道宗在位45年,辽朝进入了衰乱期。      

兴宗时期,圣宗的元妃专权,曾欲废兴宗而立少子耶律重元。年少无知的耶律重元不识皇位之尊,却反而告密于兴宗,事败后,元妃被废。耶律重元也由此而获得兴宗信任,擢升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尊职,其权势曾一度权倾朝野。兴宗死后,长子耶律洪基即皇帝位,尊耶律重元为皇太叔。成年后的耶律重元在内心深处一直为年少无知时的告密事件而后悔,其一生被加封再高的职位都觉得难以满足登鼎皇权的欲望。公元1064年,耶律重元在儿子耶律涅鲁古的梭使下起兵谋反。道宗平宿卫军乱,耶律重元兵败自杀。此时南院大王耶律乙辛因平叛有功,得到了道宗的信赖与重用。不想耶律乙辛表面忠诚,内心却无比的奸诈与贪婪。他专擅朝政、谋取私利、打击异已,甚至诬陷皇后与伶人私通,诬陷太子阴谋废帝。昏慵无能的道宗皇帝听信谗言,不仅杀了皇后,还把太子打入大牢,耶律乙辛借势暗杀了太子,并多次利用手中的权势兴大狱、流放忠臣,使辽朝统治集中时的中坚官员日益削弱,辽朝由此进入了衰落期。      

辽道宗时期,北方诸族相继兴起,西北有鞑靼,西北有女真,鞑靼部落的联盟长率众时服时叛,耗尽了辽朝的许多精锐兵力。公元1101年,辽道宗病死,因自己早年就害死了皇太子,辽道宗只能遗诏传位于皇孙耶律延禧,即大辽帝国的最后一个“末代皇帝”——天祚帝。      

天祚帝27岁即位,他没有从父亲的被害中吸取教训,却从爷爷的昏慵无能中继承了更多的政治腐败,他贪玩、好色,不理政事,更致命的是,他放任吏治,甚至纵容官员腐败。      

辽朝后期,皇室贵族之间的倾轧与吏治的腐败同步加剧。一方面,皇室昏慵无能、荒淫奢侈、加重剥削而不理朝政。另一方面,官员和差人对上溜须拍马、奸妄娼媚、阳奉阴违,对下却胡作非为、欺凌百姓。特别到了天祚帝一朝,耶律延禧听不进忠言,一味玩乐,痴迷于打猎甚至到了令人不可理愉的地步,当女真人入侵,金军打得他四散逃窜,帝国行将灭亡之时,糊途的天祚帝甚至还在逃军途中游猎上几把,其昏慵与无能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回头再说女真人。生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最早建立的渤海政权被契丹耶律阿保机率师东征的军队所灭,随后其族属更名为女真,版图纳入了辽朝的东丹国。在辽朝统治的两百年间,其在东北黑龙江、辽宁一带过着迁徙不常的狩猎和游牧生活。公元1113年,完颜阿骨打继承了女真部族联盟长之位,同时也被契丹帝国加封为“女真节度使”,其继续保持着向契丹皇室称臣纳贡的地位。      

辽朝天祚帝时期,契丹皇室加大了对女真人的盘剥力度,女真人每年须以北珠、貂皮、俊鹰、海东青等向契丹朝贡,后因官员层层加码,“责贡龙苛”,并把不允商榷的责贡称之为“打女直(女真)”,女真人因纳贡而苦不勘言。      

海东青是一种小而强健的猎鹰,盛产于黑龙江下游。其因善于捕捉天鹅而得到了契丹皇帝和贵族的青睐。每岁大寒,必命女真出甲马数百到五国之界而取之,甚至要靠征战才得,女真苦之。不仅如此,在契丹臣属之下的女真人还经常遭受契丹使者和沿边诸将的掠夺。每到官员,一方面是索要财物和贡品,一方面还要女真妇女陪宿,甚至连女真上层贵族的妻女都为放过。      

按照契丹习俗,每年开春,要把最早“凿冰钓鱼”收获的头鱼祭祀给祖先,并且要摆酒宴庆获,俗称“头鱼宴”。要把由海东青最先捕到的天鹅祭祀给祖先,俗称“头鹅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正是在这样一次“头鱼宴”上首先与天祚帝作了交锋。这一年的春天,天祚帝在春天打猎时游玩到了吉林长春,他在这里举行了“头鱼宴”,并宴请诸酋长们喝酒。酒过三巡之后,天祚帝有几分醉意,他命诸酋长依序为其跳舞。当轮到在场的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时,这个受够了欺凌的女真人当面顶撞了天祚帝,使这场宴请不欢而散。当时的天祚帝欲杀之而后快,却因众臣的劝阻而作罢。由此,捡回一条性命的完颜阿骨打回到部落之后就厉兵秣马,着手准备反叛。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在黑龙江双城县征得女真精兵2500人,顺拉林河而下,在吉林扶余“得胜陀”之地誓师后,举起了反旗。      

当是时,痴迷于玩乐的天祚帝正在秋山射鹿,听说女真2500人起兵,他并不在意,仅派了海州刺使统渤海军去应援。      

不想,当历史走到此刻,早已厌恶了辽朝统治的沿线军民不但不抵抗,反过来转而欢迎女真人的到来,并集体喊出了“辽国且亡,辽国且亡!”的口号。此时此刻刚刚起兵的阿骨打勇气和信心倍增,他率领军民,第一次与契丹边防守军交锋就打了一场漂亮战。随后,阿骨打领兵攻占了辽宁江州、黑龙江肇源,巩固了后方阵地,并取“金”克契丹“镔铁”之意,而建立了金朝。      

公元1115年,天祚帝亲率契丹和汉军10万出征,当辽军进入吉林境内鸭子河附近时,10万不善于打战的契丹军,在女真3000精甲和数千民众的围绞下,阵法大乱,溃不成军,这一战,由帝王亲率的契丹军被刚满万人的女真军“俘获甚众”。天祚帝退保扶余,同时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辽阳府反辽,金兵乘机攻占了沈阳。      

此前,契丹帝国的坊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天祚帝亲率的10万军队战败后,他恼羞成怒,迅速集结70万大军开赴前线准备再战,然而,恰逢此时,辽上京契丹皇族耶律章奴欲另立耶律淳为帝而在国中造反,面对这一前后背攻的局面,这个愚蠢致极的天祚帝却毅然决然地秉承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肤浅想法,撒重兵返回平叛,金军借势再次大败辽军。      

大获全胜的阿骨打此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醒的认识到,再腐朽的帝国也仍然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经过沉思熟虑之后,毅然做出了一个后被历史检验为十分英明正确的决定:联宋灭辽,速战速决。      

他遣使来到契丹帝国的世敌中原王朝北宋,抓住了宋朝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理,以归还中原王朝历史版图为诱饵,约宋朝从南面攻辽,自己却率军西进,会师地点定在辽中京。      

已经百年未有过战争的北宋王朝此时却异常兴奋,北宋王朝迅速率军北上,却曹遇了南面契丹军的沉重打击,宋兵损失惨重,北伐进展极为不顺。      

与此相反,由东北向西南进兵的女真军队却节节胜利,用三年的时间,一鼓作气先后攻战了辽上京、中京、西京等地,并于1123年攻战了南京。      

被逼走投无路而躲到了夹山(内蒙古萨拉奇山)的天祚帝早已厌倦了被金兵追着打的游猎游戏,公元1124年,依然听不进耶律大石等大臣忠告的天祚帝,在众臣的反对声中贸然率领残军走出夹山,结果被金军大败,天祚帝被杀。公元1125年,契丹辽帝国正式被金军所灭。      

更为可笑的是,中原北宋王朝不善于带兵打战的弱点过早地暴露在金军的视野中,金灭辽之后,顺带回军驱兵南下,一举把宋朝军队打到了长江以南,中原王朝被迫改元“南宋”。此可谓:“偷鸡不着失把米,云州不回北疆还失。”      

——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历史却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又不可逆转的过程。尔后,契丹人开始融入、开始迁徙,并最终随元军征战到缅甸,落籍于滇西,成为了至今生活在滇西大片土地上的“阿莽蒋”姓。      

    
上一条:年味施甸
下一条:铁血军魂
关闭窗口
QQ空间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