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杨善洲精神>>事迹展示>>正文
丹心与共亮山辉
——记保山地区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2015-03-16 11:01     (点击数)

“有一个故事从乡下传到城里    

有一个故事从爷爷传到孙子    

有一个故事你讲给我我讲给你    

这个故事像一把火、一面旗    

它燃烧在我的心里、你的心里    

这个故事讲一个老人带着一班汉子    

离开城里到没有人烟的山里    

他们开荒挖地种上树苗    

十年里顾不上家顾不上妻儿风风雨雨    

人们的头发白了山梁子却绿了    

当年的树苗子连成片长成栋梁椽子    

为了那片树林为了那个场子    

老人曾呕心沥血跑断腿子    

他曾戴着笠帽到街上捡果子    

他曾为林场卖掉城里的房子    

林场建起 树林长起    

于是老人的故事从乡下传到城里    

一    

上面这首叙事诗摘自我的采访笔记,诗中讲述的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从地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后,不愿住到热闹的大城市,而自愿回到家乡施甸县姚关乡,带领一班子人从乡下搬到大亮山安营扎寨,创办大亮山林场,并且把林场办得红红火火,十年间造林产值达上亿多元的故事。    

杨善洲在保山地区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名人。一脚踏进保山地界,随便问一个人,都说得出老书记的一、二、三几段故事。我们几次都想去采访他,但一直未能如愿以偿。这一次我们又跑了几百公里路,甚至跑到了大亮山,但仍然没有见到杨善洲同志。正当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颇有些感到失落的时候,连武同志却带来了现任大亮山林场场长自学洪。自学洪是和杨善洲同一天背着背包上大亮山的,自场长对老书记杨善洲最知根知底。    

于是,自学洪场长给我们讲了杨善洲同志和他创办大亮山林场的许多故事。    

大亮山地处施甸县西南部,东临姚关乡,南接旧城乡,西接酒房乡。从酒房乡的摆田村到林场去,窄窄的一条林区公路,大约有十五六公里。公路的两边,成山成片的速生松树林,长得有两三丈高,绿得能挤出汁液,松涛如海潮一般呼呼作响。林间,有时长尾锦鸡飞出。在连绵几十公里的大亮山脉的一些坡上,一层连一层挖了许多沟塘,里面都种了速生轻松苗。站在大亮山顶,可以看到旧城方向亮晃晃的枯柯河,在山梁子间蜿蜒前行。据说大亮山的海拔超过2千米,在施甸县境内虽说不上是最高的山,但比海拔最低的地方高出了将近1千米。大亮山林场自然风景很美。自学洪场长说,大亮山脉有4座山峰,还有一些坝塘,站在山顶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恐龙,将来可以开辟成旅游景点。开辟成旅游景点的说法,可能为时有点早,但大亮山现在已确确实实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风景线的形成,和老地委书记杨善洲密不可分。    

1988年前,还在担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就立志要在退休后,回到家乡创办一个林场。他的目的很简单——造林护林,为子孙后代造福。林场办在哪里最合适呢?从1984年开始,他一边在心里琢磨,一边到基层走访调查,当他爬上大亮山顶时,他认定这就是办林场的好地方。1988年初,61岁的杨善洲从地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组织上想安排他到省上或者在保山城里,但他一心要到大亮山办林场。不久他就带了一班子人背上背包上了大亮山。    

1988年3月8日这天,天空晴朗,春风扑面,山花灿漫。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大会上,杨善洲开宗明义,道出了创办大亮山林场的目的。他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大亮山东面有旧城糖厂,西面有酒房乡供销社茶厂,两个茶厂都需要烧柴。但大亮山的林木多年来毁坏厉害,只砍不种,长期下去就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所以我们要把大亮山的林木培植起来,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时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成为寻常百姓,有时间种树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    

实际上杨善洲要在大亮山上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心愿,可以说是从他青少年时候就萌生了。他心里知道,他长在大亮山下,是大亮山像母亲一样养育了他,使他学会了科学文化,也使他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他是大亮山的儿子。他记得小时候,家里贫寒,要上学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是她母亲从大亮山上捡回菌子,砍回柴火,拿到姚关街上卖掉后换回少得可怜的钱,交了学费买了课本,他才有了文化知识,他才成为国家干部。过去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话,故乡养育了他,他怎么能不寻思报答呢!杨善洲的老家就在姚关镇大柳水社陡坡村,是个相当偏僻的村寨。他参加工作以前曾经干过石匠活,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过区党委书记、施甸县委书记直至保山地委书记,但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念念不忘一心要把大亮山的树种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当他还在地委书记任职的时候,就几次带着县上有关部门的人员,深入大亮山区调查了解,他甚至还悄悄学会了果木嫁接等专业技术。1987年10月间,他叫了县林业局的杨光壁、段其孝同志,最后一次进山调查。这次调查用了20多天时间,调查结束,他回到县上召开了林农代表会议,把大亮山林区所属的8个村43个合作社的代表们都请来参加会议。就在这个会上,决定成立大亮山林场,并且约法三章,对现有林木,林场与林区村社按2:8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而林场成立后造的林按8:2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的决定。并立即成立了大亮山造林指挥部,他亲自担任指挥长。    

二    

1988年3月8日,大亮山林场正式挂牌的这一天,杨善洲带着自学洪、蒋崇德等一班子人,背着背包走路到大亮山。大亮山离施甸县城38公里,当他们到达预定的宿营地张家大坪子时,太阳都已经偏西了。杨善洲说:“场部就建在这里。”当时四周都是茅草杂木,平整一点的地方都没有。杨善洲指挥大家砍来杂木树枝,搭帐篷,还分配一个去煮饭、一个架设和家里联系的电台。他们完全像打战一样,餐风宿露,用树枝搭的帐篷,人睡在帐篷里,还可以看到天上闪亮的星星。就是这样的帐篷,杨善洲也要求大家将所有帐篷都搭成东西向,他说:“盖房子,搭篷子,出家人,都兴向东,主要是图个吉利!”当时,杨善洲已经60多岁,但他和大家一样,不搞半点特殊,篷子自己搭,并且一住就住了三个月。    

杨善洲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人。他办事非常实际,从来不搞半点虚假,他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就在他们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一大早,他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到山里,为的是给咋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地方的工作做好后,杨善洲一方面安排人按照原先的规划,在林区内挖塘种树、种苗圃,另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转,搞调查研究。他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他盘算种什么树种、怎样种。他一共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把人分成苗圃组、运输组,并确定要种一万亩速生松树林,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要种一万亩以上,。杨善洲是说一不二的人,他定下计划就带头干了起来,当年造林1.2万亩,比原计划超过了两千多亩。    

从那以后,大亮山开始变绿了,每当太阳升起或者落山的时候,大亮山上常常出现的彩霞,变得非常美丽迷人。    

办林场是投入大、费时间、风险大的事业。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许多有钱的人往往都投向风险小、产出回报时间短、利润大的产业,对植树造林办林场的事,往往不屑一顾。但杨善洲却恰恰相反,他一心一意要办林场,他找领导找有关部门争取来了二三百万元资金,他不把这些资金投入到高回报率的产业,却始终坚定不移地把这些有限的资金用到造林上。有人曾经说他“正统”,也有人曾经说他“傻”。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杨善洲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杨善洲选择了一条艰难清贫,几乎可以和殉道者相比的道路,他选择的这条道路至少在十多年内只有付出而没有收获,即使到了十多年后,经济上的回报率也不能与他们所付的辛劳和汗水相比。他们所付出的要远远超过收获,但他还是毅然绝然地选择了这条道路。但是,他心里明如灯火,他选择的道路,尽管经济利益回报不高,但社会、生态效益无比巨大、长久。在他青少年时代的记忆中,大亮山是山青水秀的地方,但经过大跃进和文革,山上的树木砍得差不多了。大亮山区有的村寨,本来一年四季可以饮用青悠悠的山箐水,但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后,有的山箐水已经干涸,那些村寨吃水都成了难题。他要让荒芜的大亮山重新披上绿装,让干涸了的山箐水重新流淌,让家乡的人民重新享受大亮山绿水青山的福荫。在他还担任地委书记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要使大亮山重新披上绿装,让大亮山变得更加亮丽的愿望一直没有变成现实,他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在职时办不了的事,卸任后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让它变成现实。杨善洲对人生对生活有十分透彻的领悟和理解,他知道,人生道路是短暂而且波折的,但一个人只要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只要全身心投入,拼搏奋斗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理想就会变成现实,人生就会燃放出亮丽的光彩。而这一切,都不是以一个人的年龄和经历来决定的。有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他要赢得自己生命的光彩,只要一息尚存,他也要拼搏一番。即使人到了六十花甲的年龄,也仍然有焕发生命春天的可能。姜子牙的生命是以70岁开始的,一般人的生命以60岁开始焕发青春也大有可能。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杨善洲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时,林场还给他一点补助,后来随着业务扩大,资金紧张,场上给的补助他也不要了。他几乎成了义务场长和义务做工的特殊人物,但他的工作量和责任心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    

林场开办3年后,已经造林近3万亩,速生松树林长得很快,3年的树就有半人高了,枝繁叶茂,绿油油的,非常逗人喜欢。看到事业有了发展,许多人都很高兴,信心来了,劲头也来了。但林场的生活确实艰苦单调,他们吃的菜要自己种,粮食要到县城里背,但到林场的公路不通,背一次粮食来回起码要两天时间,杨善洲想到,要改善林场的生活条件,必须把进林场的公路修通。到1993年,他又花了3万多元,架通了通往林场的输电线路。当时,县水电局局长黄自强、党委书记杨成春等同志,看到像杨善洲这样的老革命不顾年过花甲,还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事业奔忙,深受感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免费为他们测量架设,节省了将近4万多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想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打算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以后,他感到了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制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为此他和林场的同志一起踏勘选址建立了一座红砖厂。在杨善洲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三    

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总要遇到一些风风雨雨,波波折折,大亮山林场也不例外。如何对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呢?    

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杨善洲总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迎难而上,毫无惧色。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困难,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仅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都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一时是振作不起来的。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但将近400多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是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大亮山林场建立起来后,平均每年都要新种植一万余亩,由于业务量大,林场职工人数由开始时的10多人增加到了40余人,还聘请了临时合同工人60余人,与此同时,林场的各项支出也增大了。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杨善洲几乎到了节衣缩食的地步。有一次,他带上林场现任厂长自学洪,他们两人各戴一顶大笠帽,提着塑料口袋,跑到施甸县城的水果摊旁,把人们吃剩扔下的桃子、杏子的核一一捡起来带回山上,作为果苗种子。当杨善洲在大街上拎着塑料袋捡果核时,恰巧碰上他的一位老部下,那位老部下说:“老书记,你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捡果核?”杨善洲很坦然地说:“山上的日子过不下去,来街上捡点果核到外面卖卖,讨生活。”说着,连跟他一起捡果核的自学洪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杨善洲一心一意要把林场办好,他的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到了林场的发展上。他在从地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下之前,花了6万多元在施甸县城里盖了一幢住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里的地价已经上升,但为了林场的发展,他把住宅按成本价卖给了林场。有人说他傻,说他的那幢房子,如果卖给其他人或者单位,少说也要卖10万元。为了林场的发展,比这个傻的事杨善洲也干过不少,比如林场需要种植一些好的种苗或者好品种的树苗,他碰上了都是自己掏钱来种上。林场的人都记得,山上种的两棵雪山松就是他花钱买来自己种上的。为了林场,杨善洲自己掏钱买树苗或者办其他事,到底掏了多少,谁也不知道。他是以事业第一,其他为后的人。林场从成立到现在10多年过去了,但像样的场部都没有建盖过,现在他们办公住人的地方,还是茶园遭鼠害后,鉴于一两年内无法正常生产茶叶,他们才搬来粗制茶厂暂住的。    

杨善洲对林场的事什么都舍得付出,但对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却要求十分严格,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有的时候外人都觉得他太抠门儿了。有一次,他家人从姚关公社走路到保山城里,向他要钱回去准备修房用。他当时是地委书记,他没有给妻子什么钱,只把妻子安排到招待所打工,他妻子在招待所干了3个月,拿到了几百元工钱后,才用自己挣来的工钱把房子修好了。到了大亮山上,尽管年事已高,又担任过地委书记的高职,但他却始终把自己摆在普通人的位置,干活跟大家一起,吃住也跟大家一起,从来不搞特殊。有一次有一个农场临时工,知道他曾经担任过地委书记,可眼前和他一起挖地的老头衣着简单朴素,跟自己差不多,禁不住说:“你这个老书记也太朴素了!”眼泪竟刷的流了下来。杨善洲这种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形象,给林场职工树立了榜样,也在群众中树立了想当高的威望。    

杨善洲的老家姚关是个古战场,明朝时候,战功卓越显著的大将邓子龙曾率兵在他的家乡姚关和入侵者进行过浴血奋战,取得过姚关大战的胜利。邓子龙治兵很严,这几乎给姚关人留下了一个做什么事都认真严格的传统。杨善洲似乎也具有这种传统。他爱上了什么事业,就一个心眼要把事业促成,容不得有半点对事业不利的举动。比如林场建起来后,有的人想到林区去修点枯枝败叶当柴火,或者到林区去打兔子什么的,如果杨善洲知道了,那可是不得了的事,陪同我们到林场的酒房乡乡长,在他的车上摆着一只猎枪,我见了说:“刚好到山上可以打猎了!”乡长接过我的话说:“打猎,别想了,老书记(指杨善洲)连到林场拔根草都要过问,你们还想打猎。”    

四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    

经过10年努力,大亮山林场已经初具规模。山上青松苍翠风涛如海。林区公路两边,成片的华山松林,树叶修剪得整整齐齐,树林间松毛杂草,也除得干干净净,看上去就像森林公园一样。    

“大亮山华山松用材林已经达到7.2万多亩了。最近3年内,林场还要扩种3万亩。”    

大亮山现任场长兼书记自学洪说。他看上去年近花甲,他和现任林场书记杨钰书、副场长兼工程师段青,都是第一批跟杨善洲上山办林场的老功臣之一。在这之前,自学洪是酒房乡的农会主席,上了大亮山后,他们和老书记并肩战斗,经历了10年风风雨雨,连头发都在山上被风霜染白了。老书记在林场从第一线退下来后,就把担子交给了他。他们对大亮山的发展点点滴滴都记在心头。自学洪说:    

“大亮山林场办起来后,尽管到现在资金缺口还比较大,护林员和林场临时工的工资奖金要靠自己筹,造林费平均每亩40元也要自己筹,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大亮山比较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来了,林场已经初具规模了。林场办起来后,生态环境改变很快,林区有些村社干涸的山箐水又哗哗流淌了。当地的老百姓是很感激我们的。仅修通林区公路一项,当地的老百姓人均年增收40元,发展变化非常大,这和老书记杨善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你们要宣传,就要多宣传老书记,他确实是共产党员中最难得的榜样啊!······”    

“不要说挽不住奔腾的江水    

不要说留不住青春的岁月    

一点星火照亮一个世界    

一面旗帜鼓舞一个时代    

只要青山常在,河水长流    

就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祝福——    

人生就像一把火    

哪怕仅仅燃烧一次,人们也不会忘记    

杨善洲啊,杨善洲    

你的燃烧又何止一次······”    

确实,大亮山林场的事业和杨善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尽管他现在年事已高,又从大亮山林场的第一线退了下来,但他的赤子之心是人人都知道的。正因为这样,他的故事从乡下传到城里,人们有口皆碑,只要你踏上保山地区的土地,就能到处听到杨善洲的名字。这真是“生命有限,事业永存,赤子之心,与亮山同辉”啊!    

 

作品刊登于云南经济信息报1999年8月    

作者分别为:    

云南经济信息报副总编: 王万理  施甸县委宣传部:杨连武    

    
上一条:壮歌撼亮山
下一条:杨善洲:献给家乡满山绿
关闭窗口
QQ空间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